“不是設備和耗材的問題,是做不下去了!
有些想法,我感覺肯定有東西在里面。但是如何總結出規律來,規律背后的公式是什么,我是算不出來的!”
剩下的部分,很多都需要大量的計算。更有甚著,還有很大一塊是關于光纖的分布式測量。這種測量方式是二十一世紀才發展起來的。那時候,計算機資源隨手可得,這種幾秒就要重新采樣的測量方式,要到十幾年后才成為可能。
王立國聽了年輕人的解釋,這才意識到,坐在他面前的,僅僅是一個才剛剛高中畢業的大一新生。
本夾子上的很多猜想,很多就是他本人,光學方面的專家,短時間也想不明白該用什么理論去解釋。沒有理論,只有數據,論文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。
成永興選走的四個項目,是最容易做的,而不是價值最大的。他的目的是為了出名,本科生隨便發表幾篇論文就足夠了,他又不想成為光纖專家。
之所以再做兩個,也是為了保險。送出去四篇,總會有一兩篇會發表的吧!
“先不著急下結論,我先看一下,下周再說。既然你母親把你交付給我們照顧,放心!我會盡量為你安排的。”
王教授把本夾子,拿起來又放下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成永興走后,王立國把身體深深的陷在在沙發里,反復的把玩這個寫滿了奇思怪想的本夾子。
這三十幾頁草稿,寫著或者是畫著各種想法。這些思路,不管成不成熟,在他看來,價值都是巨大的。
但這個孩子說的也對,大一的學生,的確無法獨立完成這些想法。任何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,或者猜測,憑空臆造一個新的理論出來,但是你能證明它嗎?
每個人都知道1+1等于2,但誰能證明呢?
這幾周,因為幫助審閱實驗和論文的緣故,王立國對光纖測量這個領域,已經完全熟悉了。
在他看來,這每頁紙上,都是一種新的可能!
光纖測量不算是全新概念,但是從沒有人把這么多種測量方式匯總在一起,更不要說,很多使用方式,沒有在任何文獻里見過。
世人第一次對光纖檢測這個細分領域進行分類總結,已經是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