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次的技術引進要做好安排。技術和管理體系同時進行。”
“明白。花費了這么大的代價,肯定要有所得。”
李浩廣對這次的技術引進,也是相當看重。
林晶圓初創,還沒有形成自己的管理風格,急需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。它與全彩不同,全彩說穿了,就是一堆生產線的集合而已。
中國的歷次技術引進,著眼點都在于生產技術和設備,也就是俗稱的硬件,對管理機制,也就是軟件,根本不看重。
這個區別,導致了后世的各晶圓企業,只能一遍又一遍引進臺灣團隊。
后世的焦點始終放在張汝京,梁孟松等歷史名人,強人身上,確忽視了追隨他們南征北戰的臺灣團隊。
芯片生產與其他行業不同,是個精益求精的行業,所以日本的管理模式,反而是最合適的。
后世比較成功的半導體玩家,他們的管理制度里,都多少有日本制度的影子。例如京東方身后是韓國人,中芯國際身后的是臺灣人。
但在這個時期,還沒有人主動往這方面思考。
由于文化的差異性,國人比較能適應歐美的管理風格,因為其比較人性化,壓榨感和屈辱感,沒有那么明顯。日式上下森嚴的管理風格,不是很能被國人所接受。
臺灣由于歷史的緣故,對日式體系更容易接受。這也是他們能夠迅速從日本手里,把整個半導體產業鏈,上千家企業承接過去的一個主要原因。
依托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引進,是光電的一次嘗試。
來自學校的學者,沒有先入為主的認識,對不同種類的企業文化,態度要開放很多。
管理制度的引進與技術不同,不能全盤接受,但還是先全抄回來再說。抄回來之后,再來研究取舍或者修改。
成永興也算跳槽無數,其中有幾家是日系企業。所以他對各種類型的管理制度,都多少有那么點發言權。
雖然看起來有些沒有面子,但今天不引進日本的一手管理制度,日后就要被迫引進臺灣或者韓國二手的管理團隊和體系了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