翌日,學子齊聚一處。
講學,是在孟府別院中舉行的。
這處院落占地不小,明顯經過修整,庭院中一片空曠,擺放著一排排的桌椅,依稀還能看到假山、石臺被鏟除后的痕跡——
毫無疑問,為了這次的講學,孟府著實是大動干戈,耗費不小。
邱言的座位,則位于院落最里面,坐落階上,有屋檐遮擋,從這個位置,可以將整個院落盡收眼底。
大清早,孟府仆從就忙碌開來,一名名學子的到來,就讓這座別院里充滿了人氣文思。
不過,文思的跳動,不是在思索文章、典籍,而是談論與邱言有關的消息。
和其他的大儒不同,邱言的出世頗為傳奇,隨著他的名聲越來越響,做下的事越來越多,與他有關的消息,也就逐漸流傳開來。
這名聲的變化,直接影響到旁人對他的看法。
最初的時候,他在青昌縣稍有名聲,是因為賑災施粥,跟著則是馬陽對他有所指點,這個時期的邱言,本身的學問名聲并不如何,旁人提起他來,總是因為其他事情。
緊接著,他受邀前往武信城中,經歷種種,在文會風波之后,終于初露鋒芒,將劍南有名的才子方子延、顧言之都比了下去,更和城中風云人物沼人王子葛洛蘭有了沖突,卻沒有吃虧,這件事情,令城中將領后裔齊鑫等人,對他生出了興趣。這是人脈之始。
經歷了這個階段,邱言的文名算是有所興起。卻局限在一定范圍,但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文會上的一首憫農,讓他在農人中漸有名聲,與沼人的沖突也和軍方有所聯系,而文會上抄錄的詩作,同樣讓他書法造詣的名氣流傳出去。
在這個時候,邱言只是個有潛力的才子。能讓人稱奇、在意,卻不會被人真當一回事,多為茶余飯后的談資。
這種局面,在鄉試后才有了改變,他的一紙兵策,不僅將自己推上了解元之位,也讓名聲直達天聽。連帶著還有諸多余波,真正登堂入室,不過,這名聲還只是局限在劍南一道,縱然有人談論,也多是劍南之人。出了這個范圍,就幾乎無人知曉了。
想要傳名,本就需要乘風而行,若是勢不夠,就要用時間來沉淀。
只是。邱言卻是親手開辟了其勢。
北上東都、文軒閣書文,耕讀林中、九幅畫言古。無疑又將其名聲向上推了一個層次,只要給他一定時間,名聲隨著人流流傳,假以時日,未必沒有賀書長、祁九聯之流的聲勢。
但是,不等事情進一步發酵,邱言就西去京城,用會試把名聲積累大大提前,從此京城聞名,更有了文魁之號,之后的殿試和論道九韻,更將他的名聲提升到了一個高峰,若非根基淺薄、年齡不大,大儒、宗師的名號早就被人叫出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