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宋紹興年間,湖南岳陽有個叫劉學正的書生,是個飽讀詩書的才俊。劉學正一心想求功名,對于婚娶之事一直不放在心上,故而年方二十六歲時,仍未成婚。卻在姨娘家寄讀時,愛上了姨娘的侄女馮若詩。二人卻因無法見面,而病入膏盲。
這一年春末的一日傍晚,讀了一天詩書的劉學正覺得頭昏腦漲,就在天色暗下來之時,在院子中散步休養。劉學正踱步思考時,一陣悠揚的琴聲突然傳來。學正覺得琴聲凄婉動情,就不知不覺地移步循聲而去。
穿過后園的月亮門,劉正來到了從未涉足過的后花園,見夜色下的涼亭中有一位身著輕紗的姑娘正在撫琴。只知專心讀書的劉學正見是個女子,就站在遠處,靜靜地聽琴。而那姑娘也是專心撫琴,并未發現有一男子正在聆聽。
夜色漸濃時,姑娘收了琴,飄然離去,劉學正這才從悠揚的琴聲中回過神來,趕緊回自己書房去苦讀了。然而,這一晚,劉學正讀書卻走起神來,那撫琴女子的飄然身影和動情的琴聲不時在劉學正的腦海里閃現。書不能讀進去,劉學正有點煩惱,干脆扔下書本,躺到床上去閉目養神,劉學正想揮散那些攪擾,等著精神集中起來,再起身讀書。然而,皎潔的月光下,撫琴女子的身影更加清晰。這一夜,劉學正沒有熬夜讀書,也沒有睡好覺。
次日吃早飯時,姨娘賈氏岳梅見劉學正精神不振,以為他昨晚又用功讀書很久,就囑咐他勞逸結合,注意身體。劉學正借機問姨娘,后園里居住的是何人?賈氏沒有直接回答外甥的問題,而是嚴肅地告誡劉學正,要好好讀書,不要去打聽身外事。
劉學正本是好奇的無心之問,姨娘的回答卻顯得神神秘秘,這下子就挑起了劉學正一探究竟的執著。于是,當琴聲又在傍晚時分響起來,劉學正就迫不及待地循聲來到了后園。這一次,劉學正雖然走近了一些,但他卻怕打斷了女子的撫琴,還是沒有靠近。直到女子撫琴結束,收琴時,劉學正才追上前去。
這回,劉學正知道了這女子名叫馮若詩,是從山東膠州來嬸娘家投親避難的。原來,馮若詩是賈氏丈夫的侄女,因戰亂南下逃難時,與家人失散,被暫時寄居在小叔家的。
劉學正覺得自己與馮若詩同為賈氏家的親戚,一時間似乎感覺和馮若詩的距離親近了不少。不過,馮若詩似乎有意避嫌,只和劉學正說了幾句你問我答的話,就趕緊回房去了。
劉學正也沒有在意,回房后就讀起了書。這一晚,劉學正讀書很順暢,效果也明顯比之前好了許多。夜里,劉學正卻夢見自己和馮若絲在后園涼亭相會,卿卿我我。
早上醒來,劉學正覺得好生奇怪:怎么會對一個剛有兩面之緣的女子能在夢中相見呢?不過,劉學正的決心在功名,就沒有多想,去專心讀書了。傍晚時分,他又到了后園去聽琴,仍像以往一樣,站在遠處聆聽。又等馮若詩收琴時,才過去和她說了一會兒話。
此后,連續幾日,劉學正都會習慣性地去后園聽琴,也會和馮若詩在園中的涼亭下聊會天,說說各自的過往、當下和將來。二人因有遠房親戚關系,加上相互熟識起來,說話聊天就有點隨性,但甚是歡愉。
不知不覺中,夏去秋來,劉學正才思俱進,而馮若詩的琴藝也因有了知己而得到精進。這一年的中秋時節,賈氏家中辦了中秋宴,馮若詩和劉學正是第一次在同一桌上用膳,因為此前彼此已經熟識,說話談笑就有點不在意禮節。
宴席后,賈氏又邀人賞月。劉學正出口成詩,令賈氏和馮若詩連連稱贊。興致極高時,馮若詩從后園取琴來奏,竟然隨機將劉學正所作的詩文唱出曲來。賈氏聽琴吟詩,從二人的表現中看出了端倪。而心無雜念的劉學正和馮若詩并未感知到賈氏的異樣表情,仍是你唱我和,投情于詩琴之中。
次日傍晚,劉學正像往常一樣踱步到后園來聽馮若詩彈琴。這一天,劉學正感覺馮若詩和此前大不相同,就不由得另眼細看她。只見馮若絲粉面低垂,蛾眉微蹙,雪膚香肌,衣著白紗,纖纖玉指在琴弦上飄忽游蕩……劉學正心里油然升起了對馮若詩的憐愛之情。
于是,劉學正竟然忘記了自己立下的“不取功名,不談婚娶”的決心,大著膽向馮若詩表白了自己的心意。令劉學正興奮的是,馮若詩也對才貌俱佳的他生了情意。二人當即指月表白,非她不娶,非他不嫁。劉學正還發誓,取了功名就娶馮若詩。
然而,好夢不常在,好花不常開。二人剛表白過后的第二天傍晚,劉學正約如約來到后園與馮若詩相會時,卻沒有聽到琴聲,更沒有見到馮若詩。劉學正以為馮若詩有事,和此家一樣也有偶爾不來撫琴時,就在等了片刻后回去讀書了。不過,此后連續幾天,劉學正都沒有聽到琴聲,也沒有見到馮若詩。悵然若失之下,心里就產生了狐疑:難道是她病了,或者突然有事離開了?
備受煎熬的相思之情,讓劉學正忍不住去向姨娘賈氏打聽馮若詩的消息,沒想到姨娘竟然告誡他,好好用功讀書,不要再想著馮若詩了,還說馮若詩早與別人有了婚約,而你劉學正是早就發過誓,不取功名不娶妻的。
“馮若詩早有婚約了,她為什么沒有對我說,難道她是故意晃我……可是那晚她是明明發了誓,非我不嫁的呀?”劉學正心中郁悶,連連自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