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大部分國家表面上,不得不大明,大英,沙俄組成的聯盟俯首稱臣,以換取現狀的維持。
一時間歐洲大地上變成了一團亂麻,并且大明采取了十分聰明的策略,并未直接索取歐洲人的地盤。
而是扶持了本土勢力作為代理人,這些代理人接受大明的長臂管轄,卻比軍事占領更加高明,至少不至于引起種族主義者的反抗。
這樣的計策,自然不是李定國,黃得功想出來的,這自然是大明攝政王周世顯想出來的辦法。
兩個月后。
歐洲大陸的硝煙平息下來,可這平靜之中又涌動著暗流,誰都知道隨著神圣羅馬帝國的覆滅。
英倫人,沙俄人,大明人的深度入侵,下一場戰爭正在醞釀之中。
如果單從戰爭影響方面來考慮,大明與沙俄的聯盟,給歐洲國家造成的震懾,絲毫不亞于神圣羅馬帝國。
相比于對待波旁家族以及普魯士貴族的打壓,聯盟對戰敗國之一的法國倒是網開一面了,只象征性的索取了一些戰爭賠款,將科西嘉,馬賽地區割讓出去便草草了事。
不但如此,當法國繳納全部賠款后,聯軍便由法國撤退,這樣一種處置結果,對于法國而言,可以說是再寬松不過了。
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,造成了法國在菲利普波旁戰敗后,逃脫被分區占領的殘酷命運呢?
是道德淪喪還是人性的缺失?
這當然并非是聯盟軍“大發善心”那么簡單,而是與菲利普波旁權力來源、法國代表的努力,以及歐洲國家之間的復雜矛盾,都有著不小的關系。
法國人對波旁家族,并不存在什么忠心或者好感,法軍東征也是被迫為之,此其一。
一味打壓法國,制造仇恨,只會起到相反的效果,如果打壓的過分了,弄不好波旁王朝在法國會卷土重來。
從法理上講,失敗的責任只需要推給菲利普波旁,和他的一部分親信來承擔即可。
大明將這樣一種做法的精神概括為一句話。
帝國的仁慈。